学院简介
8040WWW威尼斯8040WWW威尼斯始于1962年的物理专业,1982年创办电子工程系,1989年设立电气技术系,2000年5月成立8040WWW威尼斯。
信息学院现有教职工148名,其中专任教师105名,教授14名,副教授51名,高级职称教师61.9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8名,占专任教师比83.81%。专任教师主要毕业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理工、香港城市、东京大学、千叶大学等海内外名校,其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57名。现有国家高端专家5人次,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者等人才项目4人次,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百人计划)、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省“创新之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各类人才55人次,桐江学者等厦门市、泉州市各类人才30人次。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100多名,全日制研究生399名,在职研究生100多名。学院设有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应用物理学5个本科专业;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硕士一级学科;有电气工程、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2个专业型硕士点,涵盖了控制理论与智能技术、机器人系统与技术、多模态感知集成电路与系统、智能信息处理与大数据分析、光场调控及其应用、电气传动与电能变换技术等研究方向。共建“智能制造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工程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2012年,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获评福建省重点学科,光学工程还被评为8040WWW威尼斯特色学科。2017年,光电信息学科群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原学科。2020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2021年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通信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应用物理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
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上,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招生与教学改革,持续开展了“教学质量年”、“学风建设年”活动和师德师风建设,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近年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两个专业获福建省“特色专业”建设立项;“信号与系统”课程获评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建设课程。“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获评省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福建省教改立项项目4项,省级教学比赛获奖4次。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实验室面积超过11200平方米。其中新综合实验楼3600多平米,主要用于“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两个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及科研基地,其中“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获评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信息实验楼7600多平米,主要用于“电气与控制实验中心”、“电子与通信实验中心”两个专业实验室的实验教学、科研、教师及研究生用房。用于本科教学的仪器设备价值6000多万元,其中“光传输与变换实验室”被评为福建省重点实验室; “移动多媒体通信实验室”和“专用集成电路实验室”被评为厦门市重点实验室,另有“福建省电机控制与系统优化调度工程中心”、“厦门市电力电器产业公共研发检测平台”等省市级平台。
近五年来,学院新承担国家级项目 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43 项,其中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市厅级项目30项,其中厦门市科技项目16项。新承担横向科技项目227 项,到账经费5017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643 篇,其中被SCI收录 320篇,被EI收录 194篇。新申请国家专利 344件,新授权专利 424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374 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50 件。
学院一向注重加强学术交流与对外合作。2018年10月承办第十届亚太动力学周之“复杂与非线性动力系统冬季学校”;2019年6月承办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电力拖动与电能变换技术专委会第四次会议;2019年12月承办第一届高功率激光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学术交流会;2021年7月承办第十届中国国际通信大会(ICCC 2021);2021年10月举办“复杂系统与统计物理学的挑战和新机遇”秋季高级研讨班;2021年12月举办第十八届IEEE网络、感知与控制国际学术会议(ICNSC 2021)。2024年11月承办“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TCCT)离散事件动态系统专题研讨会”;同时承办“福建省电机工程学会电力拖动与电能变换技术专委会电气学科前沿技术研讨圆桌会议”、“福建省高校物理学学科联盟2024年会”等会议,促进信息类学科不同领域的深入对话与广泛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努力践行我校“以侨为本,为侨服务”的初心与使命,积极调研并拓展境外生招生规模,稳步提升国际化教学质量。目前我院共有境外生近百人,其中来自安哥拉留学生,以及港澳台、东南亚与其它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占比各50%。专业设置符合大部分侨生所在地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成功输送了多批毕业生,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先后派出教师赴美、德、日等国开展合作研究。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迈阿密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日本新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或合作研究的关系。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认真做好科创育人工作,成立信息学院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定大学生导师制和科技创新提升计划、并以中国国际创新大赛、挑战杯及各类学科竞赛为核心赛事。本学年我院学子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3项,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二等奖6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1项,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2024年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3项、省级二等奖10项、省级三等奖13项,福建省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省一等奖10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区一等奖1项、省二等奖7项、省三等奖5项,第二十一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十二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电子通信技术大赛国家级奖项3项,第十七届福建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省银奖1人、省铜奖1人。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顺利结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3项。同时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以三全育人为理念,以圆梦就业为目标,以校企共建为平台,提高学院整体就业水平。近年来,我院就业签约率位居全校前例,本科考研升学率在30%左右,校企共建企业50余家,就业工作不断上升新台阶。
学院党委按照理论学习、考察发展、实践教育和量化考核四位一体的党建工作思路,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对标“七个有力”、“五个到位”加强党建工作,团结和带领全体师生服务学校“侨校+名校”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近年来,学院党委获得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次,获得8040WWW威尼斯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3次,于2019年获评福建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本科生第九党支部的“政务心服务”项目获评2021年度福建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新时期,学院将继续秉承“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努力为创建“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贡献力量。